中国经济报导:北京时间 2025 年 8 月 13 日 14 时 43 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 / 远征二号上面级,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 08 组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标志着我国卫星互联网建设进入高密度组网新阶段。此次发射是中国星网 GW 星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该星座自 2024 年底启动组网以来的第 8 次发射任务,进一步加速了我国低轨卫星互联网的全球覆盖进程。
高密度发射背后的战略布局
中国星网 GW 星座是我国首个国家级低轨卫星互联网工程,规划部署 12,992 颗卫星,分为 GW-A59(500 公里以下极低轨道)和 GW-A2(1145 公里近地轨道)两个子星座。2025 年以来,该星座发射节奏显著加快,从早期的每月一次缩短至 3-5 天一次,例如 7 月 27 日至 30 日连续完成 05 组和 06 组卫星发射,间隔仅三天,创下我国低轨卫星连续发射纪录。截至 8 月,GW 星座已累计发射超过 80 颗组网卫星,预计 2029 年底前完成约 1300 颗卫星部署,2035 年实现全部 1.3 万颗卫星组网。
与此同时,上海垣信主导的 G60 星座(千帆星座)也在同步推进。该星座采用全频段、多层多轨道设计,计划 2027 年前发射 1296 颗卫星实现全球覆盖,2030 年完成超 1 万颗卫星部署。2025 年 8 月 15 日,垣信卫星发布一箭 18 星发射服务招标,蓝箭航天、天兵科技等企业入围,计划使用可复用液体火箭降低发射成本 80%-90%,进一步推动星座建设提速。目前,千帆星座已完成 72 颗卫星发射,进入常态化组网阶段。
技术突破与应用场景拓展
低轨 08 组卫星搭载 Ka 频段通信载荷,单星可覆盖 30 万平方公里,支持 10Gbps 以上的宽带接入能力。卫星采用模块化设计,集成激光通信终端和星上智能处理技术,可实现星间链路组网和在轨数据处理,大幅提升网络灵活性和抗干扰能力。值得关注的是,GW 星座在 2025 年 5 月通过新技术试验卫星实现了全球首次基于 5G NTN 标准的手机直连卫星宽带视频通话,验证了低轨卫星与地面 5G 网络的融合能力。
这些技术突破正加速转化为实际应用。例如,2025 年 4 月香港首次应用低轨卫星互联网验证网联自动驾驶系统,数据传输时延小于 100 毫秒,为无地面网络覆盖区域的智能交通提供了解决方案。此外,低轨卫星在应急救灾、海洋监测、低空经济等领域的应用也在快速落地。2024 年菲律宾台风救援中,鸿雁星座为灾区提供了 72 小时不间断通信保障;而 “海哨一号” 超低轨 SAR 遥感卫星则通过 350 公里轨道的高分辨率成像,为南海海洋环境监测提供了关键数据。
全球竞争与频谱资源博弈
当前,低轨卫星互联网已成为大国战略竞争的焦点。美国 SpaceX 的星链计划在轨卫星超 7000 颗,用户突破 500 万,年收入超 40 亿美元。面对先发优势,中国采取差异化技术路线:GW 星座聚焦 5G NTN 和 6G 融合,千帆星座侧重全频段覆盖和商业化运营,鸿雁星座则强化导航增强和应急通信。截至 2025 年,我国向国际电信联盟(ITU)申报的低轨卫星数量达 5.13 万颗,占全球申报总量的 73%,在频谱资源争夺中占据主动。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在卫星机动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2024 年观测到的 “太空狗斗” 演练中,我国低轨卫星展现出厘米级轨道定位精度和霍尔推进器支持的长时间机动能力,引发国际社会高度关注。这种技术优势不仅提升了星座抗干扰能力,也为未来太空态势感知和轨道资源管控提供了战略支撑。
产业协同与成本优化路径
为支撑大规模组网,我国正构建 “火箭 - 卫星 - 应用” 全产业链生态。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近地轨道运力达 25 吨,远征二号上面级支持一箭多星和复杂轨道部署,成为星座建设的主力运载工具。商业航天企业则在可复用火箭领域取得突破:蓝箭航天朱雀三号计划 2025 年底前首飞,可实现 20 次以上重复使用,将发射成本降至每公斤 5000 美元以下。卫星制造方面,中国星网通过开放技术标准,吸引 6 家整星厂商参与试验星研制,推动单星成本降至 200 万美元以下,接近星链水平。
在应用端,我国正推动卫星互联网与 6G 深度融合。GW 星座和千帆星座将构建 “天基骨干网”,与地面 5G/6G 基站协同形成空天地一体化网络,目标实现 “网络无所不在、服务无处不有” 的 6G 愿景。例如,中国电信已实现天通卫星与地面网络的融合通信,并计划在 2030 年前建成覆盖全球的 6G 试验网。
此次低轨 08 组卫星的成功发射,是我国在卫星互联网领域从技术验证转向规模化部署的关键一步。随着星座组网加速和产业链成熟,我国有望在 2030 年前建成覆盖全球的低轨卫星互联网,为数字经济、国家安全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坚实的天基基础设施支撑。
股票在线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