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将张云逸,出生于广东文昌县(现属海南省),是开国十位大将中革命经历最为丰富多彩的一位。他曾加入中国同盟会,积极参与了黄花岗起义,以及辛亥革命、护国战争和北伐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张云逸的经历在整个开国将领中都极为罕见,几乎难以找到第二位拥有如此丰富革命历程的人物。
1926年,张云逸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熏陶,毅然决然地脱离了旧军阀的队伍,投身革命浪潮。凭借丰富的实战经验和斗争经验,张云逸在革命队伍中迅速崭露头角,受到组织的重用,被派往广西,致力于发展革命武装力量。
在时机成熟时,1929年12月11日,张云逸在广西百色发动了著名的起义,成立了右江革命根据地,创建了红七军,并亲自担任该军的军长。正因为他是红七军的创建者和首任军长,很多人认为张云逸获封大将军衔,主要是代表红七军的功绩。
展开剩余63%然而,张云逸获得大将军衔的原因远不止于此。他还有三项重要贡献,使他当选实至名归。
第一项贡献是担任红军副总参谋长,参与制定和部署重大军事行动。在右江革命根据地遭遇桂系军阀疯狂围剿时,红七军在张云逸、李明瑞、邓斌等人的带领下转移至瑞金苏区。抵达红军总部后,张云逸卸下红七军军长职务,被任命为红军总部副总参谋长、作战部部长,参与制定红军战略战术和作战计划。在此期间,他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军事方案,为粉碎敌军的多次反围剿行动、保卫根据地立下了汗马功劳。值得一提的是,红军总参谋长伯承和剑英后来都被授予元帅军衔,而张云逸作为副总参谋长获得大将军衔,也体现了他的非凡贡献。
第二项贡献是参与创建新四军,担任参谋长和副军长。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张云逸积极投入新四军组建工作,先后任参谋长兼第三支队司令员,带领将士开展保家卫国的游击战争。在皖南战场,他指挥部队取得了清水潭、马家园等多场胜利,随后在皖中成立江北游击纵队,极大壮大了抗日武装力量。1941年1月,蒋介石发动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新四军遭受重创,军长叶挺被捕,副军长项英牺牲。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新四军在代理军长陈毅、副军长张云逸等人的领导下重新组建。重建后的新四军规模翻倍,发展到约九万人,编成七个师。张云逸身兼副军长和第二师师长两职,一方面负责抵抗侵略,一方面协助陈毅统筹新四军军事工作,体现了他卓越的领导才能和统筹能力。
第三项贡献是解放战争时期担任华东军区副司令员,同时负责后勤保障工作。在解放战争中,张云逸转向幕后,虽未直接担任华东野战军的前线指挥官,却在华东军区副司令员的位置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组织指挥地方部队,配合主力作战,共同推进华东地区的解放。在淮海战役这场决定性战役中,他主持后勤保障,动员百万群众,为前线部队输送粮草和物资,确保了战役的顺利进行和最终胜利,功不可没。
综上所述,张云逸当选大将军衔不仅仅因为他是红七军的代表,更是因为他在革命各个阶段作出了卓越贡献,是一位对新中国成立功勋卓著的开国名将。
发布于:天津市股票在线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